“当票”是当铺收当后付给当户的专用凭证,当户可凭证在当期内交足当金和利息赎回自己的当品。作为“典当文化”的主要载体,当票是研究中国典当史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。以史为鉴,现代典当行可从中引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。
笔者酷爱收藏,更对当票情有独钟。现将笔者珍藏的部分清代、民国时期的“当票”,现按年代顺序选几张,以供业内人士欣赏、“点评”,也许能在这几张斑驳的当票中探寻到古老的典当行业的发展脉络。
首先登场的是一张清嘉庆年代的当票,这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当票中时间较早的一张。据曲彦斌先生著《典当史》(上海文艺出版社)一书121页记载:“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顺天府广裕等两座当铺的当票实物,当属年代较早的‘两件’”。此票仅比上述当票晚18年。
这张赵氏“复兴典当”于清·嘉庆十七年(1812年)十月十六日填写的当票为竖式,纸幅长为19厘米、宽13厘米,木版,黑色印制,在碑形外框内印有编号,毛笔填写“位”5385。当品名栏印有“破、旧”,当金栏,填写:贰元。说明栏:印有“阴湿污漏与当铺无干,回赎论月不论日,认票不认人……”字样。在当品、当金及骑缝处加盖当铺“印记”(图一)。
图二是山西黎邑(城)东阳关“靖隆当铺”于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七月十一日的当票。此票为木版,蓝色印制,在当品栏印有“今将自己的破旧物,毛笔填写品名,当本钱:陆百文,当文按月贰分伍履行息,十四个月为满,过期不赎为死当……”字样。
图三是“德泰当”于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四月初七的一张当票。这张当票上面写有“成字,百壹柒号,质物人(质,即抵押待赎。——笔者注);朱,今将自己旧衣物叁件,当钱玖佰叁拾,按月加贰分出息,二十四个月满,过期当铺出卖,鼠咬虫喂,屋漏损坏与当铺无关……”等。
图四为“晋安元隆当”(地址四岔楼内)于民国十八年(1929年)九月二日签订的一张当票。上面记载有“执帖人(帖,即当票,在元代把当铺称解库,当票称解帖。——笔者注)将旧衣物当大洋玖角”。
上述四张当票虽然年代不同,但有三个共同特点,一是在当票印制时,就把“破”、“旧”、原有“鼠咬虫吃”、“屋漏损坏”与当铺无关的“霸王”条款印在当票上;二是在写当票时,对当品一律加以褒贬,无论所当物品新旧,一律冠以“破旧”字样,将好说成次,贵重说成低贱,衣服都冠以“虫吃鼠咬”,皮袄说成“光板无毛”,金表说成“旧破铜表”,书画称之为“烂纸片”,田黄玉石称为“滑石”,檀木、红木、黄花梨木称之为“杂木”,这种行业规则,各地当铺都是如此;三是在填写当票时使用的是一般人不易辨认的典当行独有的“当字”,具有防止伪造,涂改和蒙骗当客的用途。
说到“当字”笔者可要多费些笔墨——因为当票上最有“技术含量”的就是这“当字”。
据《典当史》记载:“当字”又谓“典当书体”、 “形态似脱胎于草书之《十七帖》兼白字、土语,所用字数仅一千余,而日常应用者,仅三四百”、 “创之何人?始于何年?典当业中传说明末山西民间书画家兼江湖郎中傅山首创当字,编有《当字谱》,虽无文献可证,却不乏可能。“当字”不同于普通汉字,是当铺自创的特殊字体,这种字只有当铺内部的人才能辨认,外行人很难看懂。《红楼梦》里有一节描写了林黛玉、史湘云因不识当票而遭众人耻笑。其实这并不奇怪,因为“当”字比草书还草,字体又别具一格。独特的当字,其主要好处有二:一是简单写得快,一挥而就;二是行外人难以伪造、临摹、篡改。
旧时当铺里的学徒要学很多东西,而且很“专业”。学写“当字”、说行话、学识别货物的真假,学起来并不容易。虽然今时不同往夕,但所谓古为今用,我们可以透过这小小的当票来研究典当发展的历史,进而祛其糟粕、取其精华,来推动现代典当业发展还是颇具意义的。